摘要:
中国古代的学术批评,往往以“虚”“实”作为评价尺度,但是,何为虚,何为实,往往依 批评者的主观认识而定。在《总目》的批评视野中,虚实概念存在不同层次,且呈现辩证结构关系。在学 术内容层面,《总目》所谓之虚实,主要就内容状态充实与否,与内容性质切近人事与否而言;在学术方法层面,则主要就方法是否征实可据而言。内容与方法是一体两面关系,如二者均被认定为实,便可称为 “实学”。但对《总目》而言,“实学”只是相对的实,其上仍有“致用”的进径。在学术致用层面,《总 目》的虚实论仍存在三层辩证结构:就目的论,“实学”如无经世目的亦仅为“虚文”;就效用论,有经世 目的而无实效亦为“虚文”;就实行论,有实效如不施诸实行,亦仍为“虚文”。由“虚实”这种变动不居 的概念特征,以及《总目》虚实论的复杂性可见,近年兴起的“实学”研究,其“实学”概念的确当性值得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