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主管: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ISSN 1002-8587  CN 11-2765/K
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

过刊目录

    2020年, 第0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20-04-15
    上一期    下一期

    学术专论
    读史札记
    学术专论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学术专论
    废甲编区:清初衡山县里甲赋役改革与基层区划的重塑
    张爱萍
    2020, 0(2): 1-12. 
    摘要 ( )   PDF(10024KB) ( )  

    清初,迭遭兵燹的湖南地区经历了兴垦、均编粮里、清丈等重建赋役秩序的过程。其中,衡山县于康熙四十三年实施的“废甲编区”更是呈现出清初里甲赋役改革的丰富面相。因应偏沅巡抚赵申乔 革除里排、滚单催征的举措,衡山县打破原有里甲规制的束缚,改革中坚持粮不过区、就地编区的原则, 孕育了字区的地缘性色彩,重塑十七字四百三十七区的赋役区划体系。以康熙五十三年新一轮的清丈为契 机,知县葛亮臣在业已建立的区划结构内清查荒籍,使字区成为地方重要的赋役征派和土地登记单位。在这一区域变迁的历史过程中,字区的行政区划功能逐渐得到强化和延续,以赋役征派为目的建立起来的基 层赋役区划向实体化与政区化迈进,与之相应的行政话语也深刻地影响着民间契约文本的表达。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作为“转轮王”和“文殊菩萨”的清帝——兼论乾隆帝与藏传佛教的关系
    安海燕
    2020, 0(2): 105-118. 
    摘要 ( )   PDF(12935KB) ( )  
    从历史背景来看,藏传佛教赋予中原统治者的“转轮王”和“文殊菩萨化身”称号只是一种尊称和象征性符号。不管是被动接受还是主动悦纳,它们对于清帝的核心意义在于确认其作为中原王朝统治者的身份。乾隆帝制作御容佛装像的基点在于以传统王朝的皇帝面对蒙藏族群,在此前提下融入个人的宗教趣味,形成了以“转轮王”兼“文殊菩萨化身”呈现的皇帝形象。如果说这种形式有什么更多的含义,那也不外乎是增加他对蒙藏高层的亲和力和他身为清帝的神圣性。新清史学者所主张的乾隆帝以藏传佛教的转轮王、菩萨身份治国的观点缺乏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949年以前法国的清史研究
    巴斯蒂(Marianne Bastid-Bruguière) 著 王文婧 译
    2020, 0(2): 119-143. 
    摘要 ( )   PDF(2586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社”到“庄”:清代前期山东寿光县顺庄法的推行
    黄雅雯
    2020, 0(2): 13-25. 
    摘要 ( )   PDF(9934KB) ( )  

    清康熙年间,山东寿光县为缓解“大差”负担,将“大差”由轮当制改为下放给各社自理, 但这进一步加重了民间劈社的窘境。乾隆年间知县王椿在缺少土地记录的情况下,采用“顺庄法”重整地 方组织,缓解赋税征收的困境。以百姓实际居住的“庄”,取代官方登记的里甲组织“社”,作为税收登记 与征收的基本单位。同时,这也形成了山东以“村庄”为基层组织的地方社会。因南北土地分布状况的差异,顺庄法在山东与江南显示出不同的形态与结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读史札记
    《翼教丛编》版本考略
    吴仰湘
    2020, 0(2): 144-150. 
    摘要 ( )   PDF(511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清代科举“补殿试”对进士名次的影响
    杨胜祥
    2020, 0(2): 151-156. 
    摘要 ( )   PDF(421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学术专论
    清代东北八旗界官研究
    付永正
    2020, 0(2): 26-44. 
    摘要 ( )   PDF(1605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学统观念与清初经学的转向
    罗检秋
    2020, 0(2): 45-60. 
    摘要 ( )   PDF(12962KB) ( )  

    清代经学主流如何从理学转向汉学,仍然是需要探究的问题,其中道统和学统观念的消长无疑是值得注意的。当理学官员囿于道统、道学来诠释学统时,一些民间学者则重释理学,推动以经学取代理学,并逐渐自觉地皈依汉学。朝野学统观念相互影响,复杂递进,成为清初儒学的内在超越之路,将独尊理学导向汉学复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四库全书总目》虚实论的辩证结构
    蔡智力
    2020, 0(2): 61-72. 
    摘要 ( )   PDF(9580KB) ( )  

    中国古代的学术批评,往往以“虚”“实”作为评价尺度,但是,何为虚,何为实,往往依 批评者的主观认识而定。在《总目》的批评视野中,虚实概念存在不同层次,且呈现辩证结构关系。在学 术内容层面,《总目》所谓之虚实,主要就内容状态充实与否,与内容性质切近人事与否而言;在学术方法层面,则主要就方法是否征实可据而言。内容与方法是一体两面关系,如二者均被认定为实,便可称为 “实学”。但对《总目》而言,“实学”只是相对的实,其上仍有“致用”的进径。在学术致用层面,《总 目》的虚实论仍存在三层辩证结构:就目的论,“实学”如无经世目的亦仅为“虚文”;就效用论,有经世 目的而无实效亦为“虚文”;就实行论,有实效如不施诸实行,亦仍为“虚文”。由“虚实”这种变动不居 的概念特征,以及《总目》虚实论的复杂性可见,近年兴起的“实学”研究,其“实学”概念的确当性值得商榷。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皇权与科举——明清恩诏科举广额考论
    张瑞龙
    2020, 0(2): 73-91. 
    摘要 ( )   PDF(1424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晚清优拔贡的出路——兼论清末的官多为患问题
    张仲民
    2020, 0(2): 92-104. 
    摘要 ( )   PDF(10399KB) ( )  
    1905年清廷停废科举后,继续保留了之前辅助性的优拔等考试作为善后之策,由此优拔贡考试也变得炙手可热,无形中取代了之前乡会试的作用,吸引了大量考生特别是具有新式出身的人与考。实际上,优拔考试之地位远不如科举未废前的乡会试,而且优拔贡的现实出路也并不好,多数中选者难以得到实缺,这种局面的存在无疑又进一步加剧了晚清以来的官多为患局面,被不少人认为是清朝灭亡的造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