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主管: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ISSN 1002-8587  CN 11-2765/K
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

过刊目录

    2012年, 第0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2-05-15
    上一期    下一期

    学术专论
    读史札记
    清史纂修
    学术动态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学术专论
    多民族国家传统的接续与共和宪政的困境——重审清帝逊位系列诏书
    章永乐
    2012, 0(2): 1-007. 
    摘要 ( )   PDF(286KB) ( )  
    1912年2月12日,清帝发布逊位诏书,确认统治权完整地从皇帝转移到民国,建立"五族共和",并委任袁世凯"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本文认为,这一系列诏书确认了民国对于清朝全部疆域的完整继承,对于建构由多民族构成的"中华民族"具有重要意义。但这一系列诏书与接下来的南北融合并没有为新生的共和政治奠定坚实基础,却为民初"正统性"争论埋下了伏笔。试图说明一个中国式"光荣革命"宪政传统做法并不能取得成功。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民族认同还是政治认同:清朝覆亡前后升允政治活动考论
    张永江
    2012, 0(2): 8-25. 
    摘要 ( )   PDF(613KB) ( )  
    本文依据升允的诗文、书信和国内外相关档案,订正了有关他的旗籍出身、活动经历上错误以及分歧的记载,进而从政治角度切入,并从民族意识和国家认同视点对其辛亥革命后远赴外蒙古库伦、求助俄蒙、致函日本政府并登陆日本、回国后继续为复辟奔走等一系列重要政治活动进行解读。笔者认为,升允最初是想利用自己出身蒙古察哈尔部这一"蒙古世仆"的民族身份,寻求内外蒙古各部贵族的支持,结果到处碰壁。原因在于他的民族身份认同,并非基于文化和共同情感,而是基于实现其恢复清朝的目的和需要。他的行动证明,尽管出身蒙古,但经过二百余年共同生活,其与满洲旗人在文化和情感上已无二致。为了复兴故国,他不惜求助外国势力。他的复辟实践,不是出自一般意义上的功名利禄等个人利益,而是出自个人的政治理想,尽管这一理想与时代的潮流格格不入。在他的身上,民族认同、地域认同意识服从于更高的政治认同和文化认同。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清代的基层司法审判实践:苏氏诉讼案所见
    郑小春
    2012, 0(2): 26-35. 
    摘要 ( )   PDF(371KB) ( )  
    雍正五年苏氏诉讼案所再现的互控过程相当详实,其中有关调处和息以及审判过程中县学和佐贰官参与解讼、知府上诉不受等现象尤为突出。该个案显示:在清代,基层调处和息的受制因素很多,基层司法审判实践与审判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相背离,审官的理讼素养对最终审判结果具有重要影响。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清代道员职衔考述
    周勇进
    2012, 0(2): 36-42. 
    摘要 ( )   PDF(288KB) ( )  
    道员,源自明代藩臬佐贰,各道设置之初,其独立性远不及后世,均各带参政、参议、副使、佥事等两司职衔守巡各地。入清后,仍沿其旧制,诸道职衔、品级各不相同。随着道制的完善,道员的地位、作用日趋固定,遂有乾隆十八年停直省守巡各道兼两司职衔之举,同时定其品秩为正四品。自此之后,道员不再是藩臬佐贰的统称,而成一独立职官名称。道员职衔经历了一个从各道坐定职衔,到以一定原则兼衔任缺,再到逐渐弱化兼衔意义,并最终去兼衔定品级的过程。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清入关前的对日认识
    薛明
    2012, 0(2): 43-54. 
    摘要 ( )   PDF(436KB) ( )  
    清在入关前后,虽曾尝试以朝鲜为中介将日本纳入其宗藩体系,但遭后者拒绝后,并未重演元代武力征伐之故事。此后直至近代,清只同日本保持在长崎一地的民间贸易关系,后者则始终游离于前者建立的东亚宗藩体系之外。清在入关前主要借助朝鲜提供的各种日本情报而形成的对日认识,及在此认识基础上形成的以实用主义对待日本的态度,可以说是导致上述历史现象产生的重要原因。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日本中学历史教科书所见日清关系
    杨彪
    2012, 0(2): 55-62. 
    摘要 ( )   PDF(310KB) ( )  
    在日本历史教科书的记述中,涉及日清关系演变过程中多个重要主题,在这些史实中着重叙述日本通过自身不断努力求得发展的过程和中国不断衰落的轨迹,以及由此引发中日关系在近代的转变。日本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的叙述是将中国近代史作为理解日本近代史的背景来进行的,这样处理日清关系历史,就其实质而言,是其中国观的反映。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越南使臣与清代中越宗藩秩序
    陈国保
    2012, 0(2): 63-75. 
    摘要 ( )   PDF(464KB) ( )  
    以朝贡为载体的清代中越宗藩关系,自清初康熙六年恢复确立至光绪十一年法吞蚀越南,历时200余年而终结。期间,作为朝贡国的越南,虽在形式上对中国清朝恭行事大之礼,而实际却为取得对清关系的主动、平等以及获得更多的国家利益而推行"内帝外臣"的邦交之道。因此每逢贡期,都要经过充分的准备,尤其对入清使臣的物色,更是精心挑选。那些肩负着两国邦交使命、深谙中国儒家文化精髓的越南使臣,为不辱使命,妥善处理与强大邻国清朝的关系,以为本国政权的巩固和安全提供保护,往往在遵循既存宗藩朝贡体制的前提下,为争取平等的双边话语权而煞费苦心。他们为整个清代中越双边关系的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四库全书》与李氏朝鲜后期的文坛动向
    陈冰冰
    2012, 0(2): 76-80. 
    摘要 ( )   PDF(238KB) ( )  
    清朝统治者为了巩固自身的统治地位,编纂了中国古代最大的官修书——《四库全书》,它的出现给中国的学术和文化的发展带来了重大的影响,促进了中国文献典籍的保存和传播。同时,《四库全书》也给邻邦朝鲜的文坛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对朝鲜后期的文体改革,朝鲜文学的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借款可以救国?——郑孝胥铁路外债观述评
    马陵合
    2012, 0(2): 81-90. 
    摘要 ( )   PDF(385KB) ( )  
    内政与外交、外交与外债联为一体,互联互动,是近代中国的时代特征。外债的这种特征,使策略性、功利性运用民族主义成为可能。借债救国论源于东北铁路外债交涉,其最初是指厚集洋债,实现均势。在清末宪政运动中,它又延伸到内政方面,成为国会请愿运动的舆论推动力量,并构成了干线国有政策的促动因素。郑孝胥在其间发挥了独特作用。近代铁路外债观的功能异化、内涵的多质化及其政治化倾向在其身上达到了极致。他的经历与思想充分展现了近代中国在利用外资与维持民族利益之间的两难选择,也显示了立宪派的政治性格。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晚清皖江城市火灾及其应对机制研究——以对外开埠通商后的“皖江巨镇”芜湖为例
    张祥稳
    2012, 0(2): 91-98. 
    摘要 ( )   PDF(390KB) ( )  
    晚清时期的芜湖在正式对外开埠通商后的35年中,在人口、房屋和城区面积迅速增加的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火患,这给民众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成为芜湖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障碍。导致芜湖火灾的缘由既有自然因素亦有社会因素,并以后者为主。面对火患,芜湖官方和民间皆能以积极的姿态,与之展开了多种形式的抗衡,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同时亦存在不少问题。晚清芜湖火灾及其应对的经验教训,对于今后我国城市消防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满洲实录》成书考
    杨勇军
    2012, 0(2): 99-111. 
    摘要 ( )   PDF(478KB) ( )  
    《满洲实录》是记载满族先世源流及清太祖努尔哈赤事迹的官书。本文考证了《满洲实录》的前身《太祖实录战图》的来历以及与太祖实录的关系,澄清了《太祖实录战图》是一本没有文字的图册。还考证了《满洲实录》成书的时间,并从文献记载和历史事实两方面,指出《满洲实录》83幅插图当中,前6图是乾隆时期所补绘。另外,本文还论证了《满洲实录》中清高宗题诗注文所言"实录八册"为《太祖实录战图》八册,而非后世学者以为的《满洲实录》八卷。在以上考据的基础上,本文首次在史学界揭发《满洲实录》是一部清高宗亲自参与作伪的伪书,并分析了清朝统治者作伪的动机。最后,鉴于《满洲实录》是一部伪书,本文还重新评定了《满洲实录》史料价值。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读史札记
    清初达尔汉名号考述
    哈斯巴根
    2012, 0(2): 112-115. 
    摘要 ( )   PDF(20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太平军破南京仪凤门之战若干史实考证
    邓攀
    2012, 0(2): 116-123. 
    摘要 ( )   PDF(109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少年胡适在上海时史料补遗
    张仲民
    2012, 0(2): 124-129. 
    摘要 ( )   PDF(27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清史纂修
    在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第八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蔡武
    2012, 0(2): 130-135. 
    摘要 ( )   PDF(24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谈实事求是治史——在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第八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李洪峰
    2012, 0(2): 136-139. 
    摘要 ( )   PDF(19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张舜徽论《清史稿》〈艺文志〉与〈儒林传〉改修问题
    雷平
    2012, 0(2): 140-145. 
    摘要 ( )   PDF(27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清代缙绅录的内容、特点与史料价值探析
    阚红柳
    2012, 0(2): 146-149. 
    摘要 ( )   PDF(20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学术动态
    西方义和团研究的新趋势——评《拳民、中国与世界》
    姚斌
    2012, 0(2): 150-156. 
    摘要 ( )   PDF(28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