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主管: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ISSN 1002-8587  CN 11-2765/K
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

过刊目录

    2011年, 第0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11-02-15
    上一期    下一期

    学术专论
    清史纂修
    学术动态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学术专论
    清代满人的“中国认同”
    黄兴涛
    2011, 0(1): 1-12. 
    摘要 ( )   PDF(431KB) ( )  
     美国的部分"新清史"学者总爱笼统强调中国与"大清"始终为两回事,不能混为一谈,这就必然涉及到清代满人的"中国认同"问题。本文对这一认同形成发展的过程与特点,进行了较为专门系统的考察和分析,认定它与满人自身的族群认同并不矛盾且处于不同层次;以"满洲帝国"称大清,严格说来并不符合入关后特别是康熙中叶以后满人正式的国家认同之实际。从某种意义上说,将更为广阔地区的"非汉人"族群彻底有效地陶铸成"中国人",使他们以主人翁的姿态公开认同并满足于"中国"的身份,且在清末实现一定程度的现代性转换,不仅是清朝超越以往中国各王朝主导族群的"满人特性"独特作用的结晶,也恰恰正是体现其统治时期最为鲜明的"中国特性"所在,不能把两者简单对立起来。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清代的帝王庙祭与国家政治文化认同
    黄爱平
    2011, 0(1): 12-20. 
    摘要 ( )   PDF(152KB) ( )  
     清统治者继承中国古代特别是明代以来祭祀先代圣帝明王的传统,入关之初即在京城建造历代帝王庙,并多次对入祀的历代帝王和配飨名臣进行调整和增补,最终建构了一个包括少数民族王朝在内的历代帝王一脉相承、绵延不绝的完整统绪,同时确定了配飨名臣的人选。清代对历代帝王以及配飨名臣的祭祀,昭示出多重的目的和用意。既有对人臣的劝诫、激励作用,也有对人君的借鉴和警示用心。而最根本的则是对治统、道统的重视和强调,反映了清统治者对中华统绪的认同和对中华文明的归属。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故土与边疆:满洲民族与国家认同里的东北
    邵丹
    2011, 0(1): 21-38. 
    摘要 ( )   PDF(912KB) ( )  
     本文从满族的角度探讨边疆研究的一个中心问题:族群领域性(territoriality)的再定义与其身份(identity)的重塑如何互动关联。满族的历史与文化在近几十年来的清史研究中地位卓著。然而,在清史之外的其他领域,尤其在北美有关二十世纪中国或东亚史的学术领域,满族常常被忽视。本研究立足边疆研究,中外关系,及满汉关系领域的交叉路口,分析清末民初满族的故土认知变化与其对族/国的多元再定义的过程。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法律看清朝的旗籍政策
    赖惠敏
    2011, 0(1): 39-52. 
    摘要 ( )   PDF(481KB) ( )  
    本文讨论清朝的法律对待族群之差异,这是研究清代满汉关系的重要议题。清代统治者常说"满汉一家"、"不分满汉",利用汉化政策掩饰,似乎看不到满汉的区别。从户籍制度的管理上可以看到,清朝统治旗人与汉人是不同的。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清代北京的旗民关系——以商铺为中心的考察
    刘小萌
    2011, 0(1): 53-68. 
    摘要 ( )   PDF(543KB) ( )  
    文章以清代京师(北京)内城商铺为切入点,就旗民关系的变化作了考察。清朝定鼎北京之初,实行旗民分治两元体制,强迫民人迁出内城,但是却无法阻碍其重新进入。文章第一部分,考察内城商铺的发展。嘉、道以降,以三项制度(编查什家户、铺保制度、户口调查)的实施为标志,表明清政府完全接受民人定居内城的事实。第二部分,以契书为基本史料,从商铺的分工、商铺的转手、商人的构成等方面,就内城商铺与商人群体作了考察。指出京城经商人群的最大特点,是包括旗、民两个部分。旗人经商,并与民人频繁互动,密切了彼此关系,促进了旗民分治制度的瓦解。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旗民与满汉之间:清代“随旗人”初探
    定宜庄, 邱源媛
    2011, 0(1): 69-77. 
    摘要 ( )   PDF(329KB) ( )  
    作为满族特有的"农奴制经济"标本,"庄园"制度得到了史学界的普遍重视。但由于研究焦点的相对集中,该领域仍有诸多重要问题尚未得到关注。生活在这一制度层面下的"人",即庄头、庄丁以及他们家眷和后裔,就是其中非常值得探讨的内容。这是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他们与正身旗人不同,与民人也不一样。时至今日,其后裔依然用"随旗人"来描述自己,生动说明了这群人的边缘性地位。本文以畿辅为例,就"随旗人"进行了考察,希望能由此对"庄园"制度以及清代满汉关系中的某些问题做一个探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康熙皇帝首次南巡与文武价值观念之间的对立
    张勉治, 刘文鹏, 王珏
    2011, 0(1): 78-89. 
    摘要 ( )   PDF(429KB) ( )  
    本文以1684年春季所发生的朝廷辩论为切入点,探讨康熙皇帝在1684年秋季首次巡幸山东和江苏两省的多元象征意义。有的朝臣倡导把康熙皇帝的这些巡幸活动视为"告成之礼"。有的支持把它视为行使"仁义文治"之任务。本文认为,此次礼仪争论揭示了清廷政治文化中文武价值观念之间的对立。还有,1684年"东巡"与"南巡"途中,一旦圣驾接近和行经某些有重大象征意义和文化意义的地方时,这种意识形态上的紧张对立极其尖锐而明显,尤其体现在汉文本起居注的记载中。据此可知,清王朝统治的合法性是永远不会彻底完成的,是一个没有尽头、不断进行的历史过程。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关于太平天国的反满问题
    姜涛
    2011, 0(1): 90-96. 
    摘要 ( )   PDF(284KB) ( )  
     太平天国有着激烈的反满倾向,但迄今专门论及者甚少。本文就太平天国反满的纲领性文件《奉天讨胡,檄布四方》的檄文,攻占南京后对旗人的屠戮以及后期反满政策的转变等三方面对此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清初移民四川与啯噜的产生和蔓延
    吴善中
    2011, 0(1): 97-103. 
    摘要 ( )   PDF(285KB) ( )  
     清初,清政府鼓励在川境垦荒以及大规模地向四川移民。然而,在四川这个新的移垦区域中,社会整合与人口快速增长不相适应,社会控制机制未能很好地建立起来,对大量的移民缺乏有效的管理和制约。移民中的"棍徒"、"游手无赖之徒"与本地"流氓恶少"相互勾串融合,产生了一种异姓结拜的松散组织——啯噜。啯噜的产生和蔓延,与清初不加限制地向四川移民,与四川这个未趋整合的移垦社会的社会背景、地理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清代黔铅的产量与销量——兼评以销量推算产量的方法
    马琦
    2011, 0(1): 104-116. 
    摘要 ( )   PDF(523KB) ( )  
    黔铅的开发与清代国家铸币及边疆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在清代矿业生产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而考证其产量和销量是研究黔铅地位、作用及其影响的前提。本文以清代档案中黔铅矿厂年度奏销数据为基础,考证清代不同时期黔铅的产量与销量,并对清代矿产量的计算方法进行了检讨,以期推进清代矿业的研究。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八旗值月档”与清初《实录》的关系
    加藤直人, 张永江, 曹毛响
    2011, 0(1): 117-123. 
    摘要 ( )   PDF(292KB) ( )  
     本稿着力探讨了清初起居注官设立以前形成的"八旗值月档"的形成过程、性质及其与早期《实录》体史书的关系。认为八旗中旗色相同的二旗按月轮番记录制度,至迟在皇太极即位之初已被延续下来。"值月档"记载内容,从"天聪五年档"来看,包括有汗的起居言行为主的后金内部的各类日常事务。这些"日录"作为档案由书房(文馆)保管,以此为基础由"巴克什"编辑成专题档册;并和对外文书一起,作为《实录》等史书编纂时的基础资料来使用。"值月档"久已不存,但崇德元年的《太祖太后实录》,还有顺治年间的《太祖武皇帝实录》、《太宗文皇帝实录》与其有着密切关联。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清太宗皇太极的太庙仪式和堂子——关于满汉两种仪式的共处情况
    楠木贤道
    2011, 0(1): 124-129. 
    摘要 ( )   PDF(260KB) ( )  
    本文通过探讨清朝第二代君主皇太极在太庙祭奠祖灵、进献供品的具体情况,考察了当时清朝内外的政治情况和皇太极本人的宗教观。皇太极在当时导入中华王朝式的仪式,有意识地创造了和满族传统仪式共处的状况。祭天仪式也好,祭祀祖先也罢,并没有排除满族传统的仪式,也没有使两者融合。原因在于保持民族意识须要满族传统的仪式,而为了成为中华世界的政权须要中华王朝式的仪式,二者皆其需要。皇太极虽然很热诚地导入中华王朝式的仪式,但根本上还是灵活地站在其基于满族政权现实的需要上。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顾炎武与清初《春秋》经学
    罗军凤
    2011, 0(1): 130-137. 
    摘要 ( )   PDF(330KB) ( )  
    清初《春秋》经学力求杜绝宋元以来《春秋》经解之中的空虚、穿凿,顾炎武提倡、鼓励广辑传注解经,《左传》因产生年代最古,以及详实的叙事,在众多传注中确立了它的学术优先地位。顾炎武将《左传》杜注带入研究视野,其方法影响及乾嘉汉学,但又明显带有清初经学的特点,而顾炎武对《左传》义理的质疑则承袭了历来学者对《左传》义理的不信任,带有普遍共通性。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清史纂修
    《满文老档》刍议
    吴元丰
    2011, 0(1): 138-145. 
    摘要 ( )   PDF(32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学术动态
    《清史稿·太祖本纪》编纂过程及失误原因
    赵晨岭
    2011, 0(1): 146-152. 
    摘要 ( )   PDF(30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盛清社会与扬州”学术研讨会综述
    常建华
    2011, 0(1): 153-156. 
    摘要 ( )   PDF(18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