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主管: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ISSN 1002-8587  CN 11-2765/K
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

过刊目录

    2014年, 第0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14-09-15
    上一期    下一期

    学术专论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学术专论
     “十二字头”与清代满文语学
    马腾
    2014, 0(3): 1-11. 
    摘要 ( )   PDF(1001KB) ( )  
    在清代的满文教学中,满文"十二字头"是当时认字读本与满文初级教育的基础。本文从教育史与版本学的角度考察"十二字头"的历史演变及其作用,认为"十二字头"的结构是满洲人的独特产物,有别于已有的蒙文字母表。入关之后,代表满文教学传统的"十二字头"与汉人的启蒙书一并成为双语教育的重要教材。最初的《十二字头》版本比较简单,可看作利于口授的助忆术性字母表。而清中叶以后,《十二字头》成为分析字形而有助于自学满文的综合性认字读本。同时,学者也开始借用汉文的传统概念来理解满文"十二字头"。在此过程中,满文字母被理解为与汉字相似的以固定笔画构成的音节字母。于是,以汉字为基础的语言教学传统包容了满文"十二字头"。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底野迦的再现:康熙年间宫廷西药德里鸦噶初探
    刘世珣
    2014, 0(3): 12-22. 
    摘要 ( )   PDF(1509KB) ( )  
    清宫西药德里鸦噶是外来语满文音译药名,为底野迦的同音异译。历代本草书与方书将底野迦形塑成"主百病"的万能灵药。惟底野迦一词在清初已不见于官方典籍与民间医书,及至康熙年间,始以德里鸦噶的译名再现于史籍之中。然而,在康熙朝清宫医案的论述中,德里鸦噶已不再是万能灵药,其中有不少因该药无效而更改药方或停止服用的案例。本文旨在探讨德里鸦噶在清初的再现与式微,尝试利用清宫所藏满文《西洋药书》、康熙朝满汉文朱批奏折与笔记文集,从德里鸦噶的源由、传入宫廷的途径及其在清宫的实际运用等面向切入分析。希望通过上述讨论,进一步析论中外医药文化交流、清代宫廷用药逐渐中西并用的趋势,以及统治者在宫廷西药运用过程中的掌控与支配状况。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清朝翻译科举的形成与发展(1723—1850)
    马子木
    2014, 0(3): 23-47. 
    摘要 ( )   PDF(2142KB) ( )  
    清朝的翻译科举是八旗士子所专有的进身之阶,是传统中原王朝政制与满洲政治传统结合的范例。本文依托遗留性史料与记叙性史料,考察翻译科举体系产生的过程,并分析该制度对清朝满蒙官员群体形成的作用,进而在政治文化的视野下探讨翻译科举形成的整体背景及其与清朝中期政策走向的关系。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乾嘉天算专门之学在科举考试中的渗透
    陈志辉
    2014, 0(3): 48-59. 
    摘要 ( )   PDF(2160KB) ( )  
    尽管一般认为明清时期的科举考试被理学笼罩而呈现僵化状态,但也时常与不同时期的文化和学术相关联。康熙帝虽热衷于以天文学和数学为大宗的西学,却明确表示科举考试不能以天文、算法命题,以免阻碍天算"实学"的发展。然而,乾嘉考据学派兴起,把明末以降的西学纳入儒学知识考据的范畴,形成具有汉学范式的天算专门之学,进而渗透到科举考试当中。天算专门之学不但出现在乾嘉之际的会试、乡试和学政举行的"观风试"试题中,还出现在考生的八股文和策论答卷中,并成为对考生学问进行评判的重要标准之一。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想象的偶然——从近代早期中英煤炭业比较研究看“加州学派”的分流观
    裴广强
    2014, 0(3): 60-77. 
    摘要 ( )   PDF(2593KB) ( )  
     "加州学派"将中国西北与江南之间巨大的地理差异,作为江南未能走向近代化的关键原因,并将英国煤炭偶然所处的地理位置,看做是导致中西分流的决定性因素之一。这不但忽略了江南及其临近地区的煤炭储量及开发情况,更试图从纯粹地理环境的角度去看待这一重大命题,简化了近代早期江南与英国在燃料利用方面的深层差别。通过对近代早期英国与江南及其临近地区煤炭业的比较,可发现两地都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但在燃料利用结构、矿业政策、开采技术方面存在很大差异,致使煤炭业在两地趋向了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这为批判地回应"加州学派"有关中西分流"偶然论"的观点,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清代六部司官的“乌布”
    毛亦可
    2014, 0(3): 78-91. 
    摘要 ( )   PDF(2466KB) ( )  
     "乌布"是清代六部中标识司官职务名目的满语称呼,包括掌印、主稿、帮印、帮稿、管股等。掌印和主稿最先出现,并在乾隆年间形成掌印、主稿对所办事务负责的制度。嘉道时期,又出现帮印、帮稿、管股等一系列名目,乌布演化为一种与官缺分离的职位序列。官缺由吏部铨选,决定司官的资格、薪俸、待遇,乌布则由本部堂官任命,决定司官在部内的日常工作与所需承担的责任。清末新官制改革时期,又出现司长、局长、科长、股长、科员等"新乌布"。乌布进一步演化为一套新的职事官体系,与现代职官制度接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个人·地方·总体史——以晚清法云和尚为个案的思考
    余新忠
    2014, 0(3): 92-106. 
    摘要 ( )   PDF(2687KB) ( )  
    本文通过晚清时期笔者的一位在京城有一定书法声名的族人(浙江昌化人)法云和尚故事的钩沉,对如何认识民间传说以及如何让微观史和地方史研究走向总体史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民间的传说未必全然无据,而正式的文献记载也不见得全然可靠,传说或口述,固然不可尽信,但也一定不能忽视作为钩沉史实线索的意义。从地方的案例中,我们不仅可以观察到一个时代生活的日常性,而且也可能藉由对社会的相关网络,也即日常生活舞台和背景的方方面面的探究,来分析概括出一个时代和地区中人们生活的"常识",并从"常识"来透视和捕捉一个区域乃至国家的时代风貌和特性,使地方与微观史研究达致总体史或全面史的目的。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高一志《修身西学》底本考论
    方玥
    2014, 0(3): 107-114. 
    摘要 ( )   PDF(2556KB) ( )  
    明清之际以耶稣会传教士为核心的中欧文化交流历来是学界研究热点。这一时期来华传教士引入了包括西方自然科学、哲学、伦理学、神学、政治学等诸多学科,建立起初具规模的西方知识系统。然而目前学界更多关注的是其中自然科学的内容,而对人文学科特别是伦理学部分的研究较少。事实上明末清初传教士撰写了不少有关天主教伦理学的著作,这不仅因为伦理学是天主教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由于有关伦理道德的探讨更易引起中国士人的共鸣。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鸦片战争以后的五口开埠问题
    周育民
    2014, 0(3): 115-120. 
    摘要 ( )   PDF(2564KB) ( )  
    鸦片战争以后的五口通商问题,虽然在《南京条约》中白纸黑字写得清清楚楚,但五口何时开始"通商"?开埠的具体过程如何,有关历史论著记载有所歧异和舛误,尤其是福州的开埠时间,实际上是一个尚未完全解决的问题。本文拟就"开埠通商"的标志以及各口正式开埠通商的具体时间和过程进行探讨和订正。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大清”国号词源研究
    张雅晶
    2014, 0(3): 121-128. 
    摘要 ( )   PDF(3068KB) ( )  
    天聪十年(1636)四月十一日,金国汗皇太极更改国号,满文作(daicing),1汉文为大清。从此历朝沿用,直至辛亥鼎革、清帝逊位。皇太极为什么改国号为"大清"?这个国号包含何等特殊的象征意义?自上世纪初叶,中外治清史者潜心研究,各抒己见,有关论著相继问世。然而,迄今尚无共识。究其原因,在于没有确定此国号源自何种语言,或认为满语,或认为蒙语,或认为汉语。显然,要想阐明此国号的意义,必需先澄清其词源。有鉴于此,在既有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一些不成熟的看法,请读者批评指正。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建国以来的国内清末新政史研究
    崔志海
    2014, 0(3): 129-148. 
    摘要 ( )   PDF(2951KB) ( )  
    清末新政是对清政府在其统治的最后十年(1901—1911)所进行的各项改革的总称。这次改革是继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之后,清政府发动的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改革运动,其力度远远超出前两次改革,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与社会生活等领域的变革,是晚清历史上一场比较完整意义上的现代化运动,对清末民初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由于其在晚清史上的重要地位,有关清末新政史的研究近年愈益受到国内学界的重视,成为晚清史研究中的"显学"。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世界历史进程中的清代中国”青年学者论坛研讨综述
    刘淑芳, 黄娟
    2014, 0(3): 149-156. 
    摘要 ( )   PDF(263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