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主管: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ISSN 1002-8587  CN 11-2765/K
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

过刊目录

    2015年, 第0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15-11-15
    上一期    下一期

    学术专论
    清史纂修
    读史札记
    学术动态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学术专论
    清代东北流民与满汉关系
    刘小萌
    2015, 0(4): 1-22. 
    摘要 ( )   PDF(189KB) ( )  
    清廷对东北长期实施封禁政策,禁止民人(主体是汉民)流入。实际情况是,尽管有制度和政策限制,仍有大批内地民人不断进入东北地区垦荒。他们在发展边疆经济同时,对当地民族关系也产生深刻影响。本文利用刑科题本等史料,以流民问题为切入点,重点就民人出关与清廷“封禁”、民人流动与旗民关系(主要是满汉关系)、民人流入与旗地流失、旗民杂居与“理事官”设置、商业发展与文化陶融等五个相关问题作一初步考察,以期就清代东北地区满汉关系变化,理出一条更为清晰的线索。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清代内蒙古土地契约秩序的建立——以“归化城土默特”为例
    田宓
    2015, 0(4): 23-38. 
    摘要 ( )   PDF(153KB) ( )  
    明中叶至清初,土默特蒙古以游牧为生,土地是有力者多占,无力者少占,其时并无书写契约的传统。乾隆八年,清廷划拨户口地,此后土默特蒙古可以相对自由地支配自己的土地。在朝廷西征朔漠和放垦土地的背景下,民人数量不断增加,旅蒙贸易显著发展,这使土地投资具有了可观的利润回报。民人和蒙古的土地权属意识逐渐增强,开始利用契约确定地权关系。官府对民人租种蒙古土地持默许态度,将契约作为断案的依据,使其具有了法律效力。在蒙汉文化的接触中,土默特蒙古受到汉人地权观念的影响,学会了利用契约维护自身权益。经由长达数百年的历史进程,土默特蒙古的生计方式从游牧为生转为吃租当差,整个归化城土默特地区也从广袤无垠的大草原变成沃野千里的米粮川。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清代刑部司官的选任、补缺与差委
    郑小悠
    2015, 0(4): 39-53. 
    摘要 ( )   PDF(145KB) ( )  
    清代以刑部为“天下刑名之总汇”,刑部司官的法律专业化水准于国家治安干系重大。雍正及乾隆初年,刑部内推动了一系列人事制度改革,司官的选任、补缺方式、差委情况均发生变化。在此之后,刑部司官的入部年龄降低,在部时间延长。司官的部内地位在“缺”和“差”的双重作用下赫然分为两个阶层,堂官对司官仕途的决定权越来越大。初入刑部的年轻司官为了获得堂官的赏识,在部内“日治案牍夜读律”。他们努力弥补入仕前法律专业知识不足的缺陷,使刑部的法律专业化水准迅速提升。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900年威海卫税收与勘界纠纷
    刘本森
    2015, 0(4): 54-68. 
    摘要 ( )   PDF(151KB) ( )  
    英租威海卫之初,地方尚属安静,唯有1900年威海卫勘界引发中外冲突。这次冲突的来龙去脉尚不明朗,需要梳理。是年春,因勘界在即,威海卫百姓间谣言疯传,称英人勘界后将征收重税,并对百姓投毒,遂掀起抗税、抵制划界的集会。英方认为谣言源于士绅阶层,驱散集会并晓谕百姓,却收效甚微。中方专员传达了错误的信息,引发谣言进一步散布。联合勘界时,百姓聚集阻挠,中方建议暂停,然英方执意继续勘界,引发百姓开展暴力抗争。在华勇营的镇压下,近三十名百姓丧生。随后英方自行完成勘界。百姓暴力阻止勘界,出发点在于抗税,原因在于听信谣言。纠纷的主要责任在于中英勘界官员,最大的受害者却是百姓。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清史纂修
    东洋文库藏镶白旗蒙古都统衙门档案述评
    哈斯巴根
    2015, 0(4): 69-79. 
    摘要 ( )   PDF(125KB) ( )  
    东洋文库藏有一部分珍贵的清代镶白旗蒙古都统衙门档案。从格式上分类,该部分档案有佐领根源档、佐领承袭或佐领署理的奏折及家谱档、世爵世职承袭的奏折及家谱档、引见补授档,旧营房兵丁一年情况汇报档、循例请给纪录档、纪录折单、谢恩折、钱粮关系档、佐领遗孀生女上报档等类型。本文从档案的内容入手,从蒙古八旗的佐领人员构成、牛录及佐领的类型、世爵世职、法令的实效性,档案的语种等几个方面分析和肯定了该部分档案的史料价值。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归附汉人”转到“汉军旗人”——以“盛京出生”者为中心
    绵贯哲郎
    2015, 0(4): 80-91. 
    摘要 ( )   PDF(129KB) ( )  
    汉军旗人大部分是投降、被俘虏、被掠取或主动归附于清朝(后金国)的旧明朝官民及其儿孙,他们成为“归附汉人”,在清初通过入旗而“满化”。本文以“归附汉人”中的高级将领及其继承者考察的重点,认为鲍承先、祖泽润、王世选和蔡士英等,归附后不得不与汉地的妻子儿女分离,而在盛京另行娶妻生子。且在遇有袭替世职时,鲍氏、祖氏和王氏家族,都不选汉地(旧明朝时期)出生之子,而是以“盛京出生”之子袭替,另建新的旗人谱系。这一反映清初“汉人满化”的现象,被以往的研究者所忽略。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生息银两政策与内库银借贷——以内务府的生息银两运作为例
    孙晓莹
    2015, 0(4): 92-99. 
    摘要 ( )   PDF(98KB) ( )  
    解决旗人生计是清代前期旗务的核心问题之一。自康熙皇帝开始清代诸帝均采取了一些改善旗人生计经济措施,其中最成功的制度是雍正元年开始实施的生息银两政策。另一方面,内务府为了增加内库收入,将内库银两借贷给商人等。生息银两政策与内库银借贷二者既有明显区别,又有联系。本文通过分析内务府管理下的生息银两的运作方式,梳理内库银借贷的具体过程,明确二者之间的关系。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乾隆二十八年京口驻防汉军出旗拨补与伊犁驻防
    孙守朋
    2015, 0(4): 100-106. 
    摘要 ( )   PDF(91KB) ( )  
    本文以第一历史档案馆六份满文档案为核心史料,辅以《乾隆朝宫中档》、《清实录》等文献,考察乾隆二十八年京口离驻汉军旗人的安置、江宁蒙古旗人移驻京口以及汉军出缺与新疆驻防关系等;揭示京口汉军出旗拨补的推动力为伊犁驻防兵力调配,从而成为全国军事部署调整中的一环,同时使旗人生计这一久悬的问题得以解决。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清代珲春巡查南海问题初探
    聂有财
    2015, 0(4): 107-116. 
    摘要 ( )   PDF(286KB) ( )  
    今日俄罗斯滨海边疆区及其以东海域,曾是满族先民世代生息并且长期戍守开发的区域,清代珲春八旗官兵曾对所辖南海进行过长期巡查,中俄《北京条约》签订后,南海沦落异邦。本文依据《珲春副都统衙门档》等史料,对巡查南海制度的缘起、巡查人员构成、巡查时间、巡查路线、巡查方式以及制度终结等问题进行探讨。回顾这段历史,不仅有助于推进珲春地方史、八旗制度史研究,对了解近代东北疆域史变迁乃至中俄关系史也有启迪。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读史札记
    清代驻守新疆“侍卫”职守考述
    耿琦
    2015, 0(4): 117-123. 
    摘要 ( )   PDF(7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学术动态
    2014年清史研究综述
    祁美琴 强光美
    2015, 0(4): 124-143. 
    摘要 ( )   PDF(16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14年清史论文索引
    王绪芬
    2015, 0(4): 144-156. 
    摘要 ( )   PDF(10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